《秘密花園》  (The Secret Garden)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

作家簡介 :

         法蘭西絲·愛麗莎·霍森·柏納特英語: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1849年11月24日-1924年10月29日劇作家作家,作品以童話故事聞名,代表作有祕密花園》《小公主》和《小公子方特洛伊

生平 :

             1849年,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出生在英國英格蘭曼徹斯特,父母為愛德溫·霍森(Edwin Hodgson)與艾麗莎·邦德(Eliza Boond),家中排行第三。1865年舉家移居美國田納西州因父親早逝,家境十分貧寒,寫作成了她抒發情感、逃避現實的管道;也由於她在小說創作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十八歲起她便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故事,賺取稿費貼補家用。

                 柏納特擅寫言情小說以及與兒童有關的故事,1877年出版的《歐勞瑞的小女孩》是她第一本暢銷著作。1886年她創作了《小公子方特洛伊》,描寫一個美國小男孩成為英國伯爵繼承人的故事,此書一上市便廣受讀者歡迎,也替她在文學界取得了一席之地。

作品 :

         柏納特為十九世紀英美極負盛名的小說家兼劇作家,她一生創作豐富,作品包括小說、故事集、舞台劇本等,其中最受歡迎、也最被重視的,分別是《小公子方特洛伊》《小公主》與《秘密花園》三本小說,書中充滿了許多童趣與浪漫的情節,內容多著重人性光明面的描寫,作品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並廣受各階層讀者喜愛,是英美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歐勞瑞的小女孩》,取材於作者幼年時期在英國煤礦的生活經歷。

《小公子方特洛伊》,講述美國小男孩成為英國伯爵繼承人的故事。

《秘密花園》,1909年作者在美國紐約州長島布置自己家花園的時候突發靈感創作的小說,講述小女孩瑪麗·倫諾克斯從封閉孤僻走向開朗光明的故事。

以上文字出自 :   維基百科

 

秘密1.jpg

1993年版《祕密花園》電影裡的小女主角—Mary

 

 

觀後賞析 :

人和動物的理解與交融

 秘密4.jpg

 知更鳥是英國國鳥,也是小說中出現之善解人意的可愛小鳥。

              有 養過動物的人便能充分感受其靈慧與可愛純真;佛教思想主張「萬物皆有靈性」與「不殺生」,其實是很有道理的。筆者養過狗、兔子、老公公鼠與一線鼠等,狗的憨直、兔子的欲拒還迎、小老鼠的怯羞(不一定喔!以前養了三年多的摩卡就不是一隻簡單的一線鼠,他很兇悍,會發出ㄐㄧˋㄐ一 ˋ聲回擊威嚇他人)都令人感到有趣與愛憐。我以為天堂裡一定也存在許多可愛溫柔的小動物,瀰漫著神與人、人與動物間和諧的相處與交流;而且個人認為人類若失去與動物互動的機會與過程,絕對是一生裡難以彌補的欠缺。

                 動物會喚醒我們的童真、良知,使人溫柔善感,甚至能啟發教導人。他們永遠彷彿是童齡的小孩,單純、忠心、趣味十足。充滿塵欲複雜的人,藉由他們可以再找回自己的赤子之情,重歸天地洪荒、初始的潔淨澄明。因為與他們的接觸,更可以將關愛除鎖定於人類,進而延伸到萬物;領悟人的自大與剝奪,憐憫萬物的局促與困窘。 所以本書有許多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互動就深深吸引著筆者。

 

本書的場景—約克郡

          當我看到《秘密花園》書中一段文字如此描寫:「梅洛克太太回答:『也不是平原或山,這聲音來自很大很大的野地,除了石楠灌木、荊豆和金雀花之外寸草不生,只有野馬和羊能在這片大地上生活。』」(頁二十四)這段內容其實述說的是「荒原」的景致,而這片荒原位於英國東北部—約克郡。我突然直覺似乎《簡愛》與《咆嘯山莊》故事發生的部分場景類似荒原的背景,雖然還未完全證實,但勃朗特三姊妹便是誕生在約克郡的某一小鎮上。

秘密2.jpg

這一片由石楠織錦的原野彷彿是紫色的、夢幻的仙境(位於約克郡北方的國家公園)

       後來再翻閱《咆嘯山莊》一書,書中很清楚的寫道故事便是發生於約克郡,所以驗證我的推測,《祕密花園》與《咆嘯山莊》二書內容的背景均設置在英國的約克郡;而不願明白說出故事地點的《簡愛》,極有可能部分場景的安置依然是在作者熟知的約克郡。

 

無常帶給人沉重的痛苦;祕密花園是真實的存在,也是內心世界的呈現。

  秘密3.jpg 

 徜徉在花園中,沐浴自然的清芬,尋回生命的充沛活力與溫暖情愛。

      《祕密花園》中女主角—瑪莉的姑丈因無法承受驟然失去太太的事實,有十年的時間將自己封閉在痛苦的深淵裡;甚至也無法面對倉促出生、早產病弱的幼兒。「失去」,即「生命的無常」已深深打擊他的心靈,令之脆弱感傷、手足無措!其實,我真的很同情那些陷入人生泥潦中無法自拔、兀自鬱悶的人們。有時對多情敏感的人,衷心所愛之人的棄離,真是筆墨難以言詮的椎心之痛,怎麼彌補這難以追挽的傷痛?怎樣步出這可怕的陰霾?其實許多小說也常環繞著類似的主題來鋪陳情節。

                  譬如《回憶中的瑪妮》,書中女主角—安娜,就是因母親、外祖母猝逝而不得已的離棄,使之一直遭受親人遺棄的怨恨之苦,故而亦排拒後來生命中再出現關愛她的人事物。生命的陰影困擾、滯絆著人的前進,心靈彼座曾經繽紛、生意盎然的花園從此荒蕪,不再有春天的降臨。    

                  隨著女主角瑪莉意外的闖入,漸漸為花園注入了生機;將雜草剷除,種植復原更多的花草後,知更鳥來此築巢、玫瑰花再度豔麗登場,草木豐潤、翠蔚一片……沒有人會懷疑春天將長期駐足盤桓於此。大自然療育、撫平了人類的傷痛,平安與喜樂伴著花園的嫵媚葱籠恩賜予當初滿懷傷痛的人們。

                 是書對人與大自然的互動、人與萬物生靈的交融、愛的煎熬與滋養有一定深度的描述;尤其是人與萬物的理解與交融,即文本所塑造小男孩—狄肯一角,讓我對作家法蘭西絲·愛麗莎·霍森·柏納特感到興味盎然。筆者揣想作者是否也似狄肯般,善於觀察眾生,甚而與動物間產生一種神祕的契合與親近。聽得懂生物的話語,能與他們對話,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我想像著、嚮往著,寄盼人能與萬物真正和平相處,真的結為情誼相投的好友。

arrow
arrow

    marypanda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