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刻》觀後感
上映時間: 2017 年 11 月 22 日 (美國)
導演:喬·萊特
票房:1.475 億美元
獲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更多
提名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更多
邱吉爾雖是政壇強人,也需老婆大人的撫慰與調教。
一片噓聲中上場
若非首相張伯倫的逡巡失策,且反對黨也能接受的情況下,否則邱吉爾似乎沒有施展才幹的機會;邱吉爾可謂是連英皇喬治六世也嗤之以鼻、備受爭議與質疑的人物。
刻劃邱吉爾多元複雜的形象
片中我們可從邱吉爾本人或他人的言語行為裡察覺到邱吉爾各種面相:酒鬼、專斷、躁急、粗率不顧形象、自尊不服輸、能言善辯、有時卻脆弱且自我否定、似小孩需要太太調教、安撫情緒等等。
在台灣以往的教育裡,「偉人」等同「聖人」,都是從小就有殊異常人的特性,沉靜成熟,少凡人的負面情性。但在此片,一個「活生生」的「時代巨人」就「赤裸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過往的政治歷練裡,邱吉爾彷彿也有決策失誤、引起非議之處;與常人無甚差距的、日常生活裡的吃喝拉撒也真實的擺在我們眼前……然而這樣宦海時有風波、生動且情緒起伏也鮮明的人物,在歷史的狂瀾裡,竟帶領者英國與世界走出了戰亂的陰影與黑暗;以公務為先、充斥大智慧、堅毅不屈的偉人形象,我們觀者也見識到了。
在危急存亡之秋穩住陣腳、激勵國人
該片標記的時間起迄從1940年5月9日至5月底、約二十日左右而已,卻遭遇著英相張伯倫的匆促下台、邱吉爾隨即赴任與組織聯合內閣、歐洲幾乎淪陷只剩英國的孤懸海外、英法數十萬士兵困陷敦克爾克等待救援撤退、到底戰或和等重大事件與國家存亡的命運樞紐。這麼短暫的時日、充斥前所未見的戰亂與難題,考驗著首相邱吉爾的智慧與決斷,確實可謂是關鍵的時刻、艱鉅的任務與非凡的使命!
深深體悟納粹的邪惡、極權的殘暴本質,邱吉爾不願與虎謀皮。但三十萬英軍陷滯於敦克爾克、一時無法安全撤退、屆臨全數殲滅厄運,而德軍又隨時可能入侵領土、殃及無辜,且戰時內閣也不願支持的窘況下,他曾掙扎著是否要與深痛惡絕的敵人談和妥協。然而或是英皇喬治六世的支持、或是其夫人的撫慰、或是敦克爾克解圍的曙光已現、或是下議院與人民的認同……總之最主要還是邱吉爾能堅持內心的初衷,再以謀略與激勵人心的演說喚起並凝聚形成了英國人集體的抗敵共識,這場不妥協、長期的、慷慨赴義的硬仗才可能持續。也因英國的堅挺,才進一步瓦解了軸心國的侵略、改變了英國與歐洲各國的命運。
熟知歷史,即能擁有前瞻的智慧,增加自已的優勢與籌碼。
邱吉爾於就學時期,最擅長文學與歷史二科目。筆者以為邱吉爾文史的長才對於他在二戰時期的慎謀能斷、高瞻遠矚、辯才無礙有直接的影響。台灣的文史教育能給我們孩子怎樣的思考能力、判斷力與優良的表達能力,其實也決定著我們以後會有怎樣格局、氣度與眼光的領導者。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並非末日,最重要的是擁有前進的勇氣。(影片中如此翻譯:成功並非結局,失敗並非末日;持續的勇氣才是最重要的。)
誠如邱吉爾所言:「 成功並非結局,失敗並非末日;持續的勇氣才是最重要的。」這其實也是邱吉爾一生的寫照。二戰結束,戰時內閣解散,原本信心滿滿、認為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英國人竟不買邱吉爾的帳,領導英國人度過最黑暗的二戰偉人被人民一腳踢開;然而1951年他又勝選、重登首相寶座。我想一直為著自己與國家而努力,人生起起落落或許真不重要,一生擁有前進的勇氣才是偉人重要的特質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