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隱和亞伯》 Jeffrey Archer 傑佛瑞·亞契
宋瑛堂譯 春天出版社
巴爾托羅美歐.曼夫列迪(Bartolomeo Manfredi) <該隱謀殺弟弟> 油畫
本書分成七篇:
第一篇 1906~ 1923 頁006— 180
瓦拉德克·科寇威茲(即後來的亞伯·羅諾斯基男爵)
出生於波蘭斯洛寧
被一莊園獵戶撿拾,養母與大姊芙倫婷娜對之疼愛有加。
瓦拉德克五歲入學,成績出色。
1911年瓦拉德克成為男爵之子—雷昂(六歲)的伴讀。
1915(瓦拉德克八、九歲左右)年德軍入侵波蘭,瓦拉德克與男爵耶被監禁於城堡地牢。
1918(十二歲)瓦拉德克被俄軍俘虜至極地區—俄庫茨克勞改營從事苦力。在勞改營醫生幫忙下,瓦拉德克逃脫營地,搭火車前往莫斯科;再至敖得薩,最終到土耳其。
1921(十五歲),在駐土耳其波蘭領事的說服下,瓦拉德克決定不回母國,踏上前往美國的旅程。在船上結識日後的事業夥伴—喬治與配偶—查菲亞。
威廉·凱因
出生於美國麻州波士頓,銀行世家、上流家庭
六歲時父親理察·凱因於鐵達尼號船難中過逝
十一歲進聖保羅中學(新罕布夏州康科得)就讀,室友是日後畢生好友的馬修·雷士特
十五歲時在紐約雷士特家結識馬修之父—查爾斯雷士特;威廉凱因立下有朝一日要成為雷銀董事長的雄心壯志。
約十六歲左右母親於生產過世,威廉揭發繼父罪狀,將其趕離宅邸。
第二篇 1923~ 1932 頁182— 300
從第二十二章(頁196)開始,亞伯與凱因於紐約廣場飯店碰頭,生命開始慢慢有了交集。亞伯是時為飯店服務生,而凱因獲得哈佛入學通知與親朋於飯店慶賀。
1929美國經濟大恐慌。亞伯的飯店老闆償還不了對凱銀的借貸,從芝加哥的瑞奇蒙飯店十七樓一躍而下;而凱銀不願對瑞奇蒙施以援手、寬限時日,造成亞伯雇主的悽慘末日,使亞伯與凱因之間結下一輩子的、難以化解的深仇大恨。
1932(亞伯二十六歲)亞伯已擔任瑞奇蒙集團總裁三年左右,迎娶同為波蘭人的查菲雅。同年,凱因與東尼希蒙斯角逐凱銀董事長,敗選。
第三篇 1932~ 1941 頁 302— 374
凱因在前去英國度假一星期間,與凱瑟琳完婚。不久誕下兒子理察凱因。好友馬修過世後,其父查爾斯雷士特也於三年後歸西,晚年遺囑交代讓凱因繼承、擔任雷銀董事長;而後凱因也在陰謀、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雷銀董事長。
一九四一年,雷銀與凱銀合併,威廉獲任命為新銀行的總裁兼董事長。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對日宣戰,威廉欲從軍。
查菲雅於一九三四年誕下女兒芙倫婷娜。亞伯立志成為美國版的里茲,準備在全球各地興建男爵飯店。
第四篇 1941~ 1948 頁 376— 414
亞伯自願參與二戰,擔任軍需官,位階少校,負責膳食。一九四五年三月,亞伯(已為中校)奉命帶著弟兄前去雷馬根(德國)救傷兵,其間,他趕路跋涉、將一名半死的上尉以擔架抬進醫院,而這名被亞伯救助的上尉傷患竟然就是從軍出征的威廉。
戰後,亞伯情感出軌頻繁,太太查菲雅訴請離婚成功,而亞伯爭取到女兒芙倫亭娜的監護權。
威廉於二戰存活下來,生活日漸恢復正常,卻由情資得知亞伯似乎積極遣人收購雷銀股份;若是亞伯持有雷銀百分之八的股份,就有權驅逐董事,對威廉產生致命的威脅。
第五篇 1948~ 1952 頁 416— 444
亞伯致力振興波蘭,防止俄國宰制波蘭等東歐國家;然成效不大,只能說其為一廂情願。
一九五一年,威廉確信亞伯展開復仇行動,主動以電話聯絡之,欲進一步化解雙方的誤解與仇怨,但反而只讓雙方的競爭、比試白熱化,彼此商業的角逐浮出檯面,惡鬥正式展開。
第六篇 1952~ 1963 頁 446— 530
亞伯繼續擴展海外的飯店版圖;女兒芙倫婷娜從大學畢業,不想依附父親,化名在百貨公司任職專櫃小姐。幹練的芙倫婷娜迅速升遷,與男客人、即凱因之子 -理查凱因結識,兩人也火速陷入熱戀,然而亞伯與威廉都不願意他們的下一代互結姻緣。
亞伯與凱因繼續纏鬥,此次是凱因先下手,防止亞伯毀滅性的報復手段。然而亞伯更高竿,已布局好整個陷阱,只等凱因跳下去;果然凱因被趕下雷銀董事長的寶座。
第七篇 1963~ 1967 頁 532— 543
亞伯似乎整倒了凱因,心中卻不感到興奮與滿足。一九六三年芙倫婷娜在紐約第五大道為其第十一間服飾店揭幕,表面上亞伯與凱因雙方都沒正式到場慶賀,然而兩人其實都偷偷在暗處駐足觀望。此際,一輩子敵對的亞伯、凱因竟然相遇了,往事迅速倒轉 ……仇怨與恩義徘迴轉換,凱因心領神會,內心放下夙怨,安詳走完人生。而亞伯不久亦知凱因其實曾是自己人生中的大恩人,盡釋前嫌, 在人生的日暮時分完成兩家的和解,真誠祝福理查與芙倫婷娜的結合與下一代的誕生。
觀後賞析 :
凱因與亞伯間雖不是親兄弟,但彼此的生日、個性、命運等都有一定的雷同或連結;更不用說他們的兒女日後互結姻緣,產下兩家共有的孫子。因此我以為表面上雖然似乎沒有完全契合聖經中該隱與亞伯兄弟相處的情節,但書中凱因與亞伯間的明爭暗鬥、較勁拚命、一生的聯繫不斷還是反映出兩者如同兄弟般的關係與競爭,於此在本質上依然投射出與聖經遙相呼應的內涵。
本書第一章或許便要吸引住觀眾,作家遂賣力揮灑如椽大筆,將無論亞伯或凱因近乎傳奇的青少年時代誇張地描繪出來。兩者同誕生於一九零六年的四月十八日,二者皆聰慧過人、毅力超卓,是早慧、天才型的人物。亞伯與凱因在年幼時也同遭逢重大厄運: 凱因六歲喪父,母親後來改嫁,繼父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壞蛋,凱因要力抗繼父對家產企業的謀奪、毀敗;而亞伯因祖國波蘭的國運不濟,小小年紀便要面對德軍、俄軍的欺凌,摯愛的姐姐、親密相隨的友朋、敬愛的爵爺(實為亞伯生父)一一悲慘離世,種種殘酷的生離死別。之後亞伯被送上遙遠的西伯利亞勞改營,卑賤、艱辛的日子甚至是自由國度、富裕生活的凱因所難以想像的。
在亞伯逃脫勞改營,一路從莫斯科、敖德薩直至土耳其,因偷竊要被斬斷雙手的那一段驚險情節,最終得救雖嫌戲劇化;然而,當行刑者執刀欲揮下、眼見亞伯手將不保,男爵(實為亞伯親父親)送給亞伯的銀手環自然滑落而停在手腕的那一幕;令人感到東、西方有一種真理,神秘的貫穿而一致,便是冥冥中有神明、或祖先暗中幫助著我們,化解掉人們可能的危機。我想那超越生死的祐護與愛意,顯示親情的永恆與穿透的力量,是很感人而不可思議的!
直至第二章,亞伯與凱因的生命才日漸交集,然隨著難以避免的誤會滋生,二者開始纏鬥,而老天卻又使雙方互有救贖;總之恩恩怨怨,不易釐清。最末章,傳承、解救與陪伴亞伯一生的銀手環又神秘、離奇的提醒、闡釋亞伯與凱因間的恩怨情仇;生命即將煙消雲散,真相於此水落石出,二者雖來不及握手言和,然各自的心領神會為一輩子的對立落幕,祝福與和解在兩家的聯姻、新一代的誕生裡畫下圓滿的句點。
我以為第一篇描述凱因,尤其是亞伯的早年經歷顯得曲折多姿、波瀾壯闊,確實能吸引讀者目光。中間幾篇則描述凱因與亞伯的初識、結怨、各耍手段、各顯神通,他們的事業、愛情、婚姻、子女、夥伴等等。最末篇因前幾篇的積澱而不禁使人心生咨嗟、感慨萬千,對上天的安排與人的一生遭遇有一種通徹的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