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專家―李乾朗先生一席話
偶然觀看yutube所提供的影片,李文儀小姐在《名人床頭書》節目裡訪問李乾朗先生。眾所周知,李先生是台灣傳統建築與古蹟修護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浸淫於此領域有四十多年。雖然節目只有短短二十幾分鐘,但自己覺得受益匪淺,遂整理訪談重點且抒發己見,以饗同好:
古蹟專家―李乾朗先生
偉大的城市才能產生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空間才能孕育偉大的文化)
李先生以為「要孕育天才,環境要好」;其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與滋養。又說:「唯有讓人感受到自己身處環境的文化美感,台灣才有機會更美好。」他進一步以十九世紀英國的小說家―狄更斯(1812~1870)為例,說明狄更斯便是在偉大的倫敦與巴黎兩城市間來來去去,才能創作出諸如《雙城記》這樣一部曠世巨著。
城市是建築物為主所撐起的版圖。一個城市因時代的遞嬗,有著不同時期的建築;即不同時空下,人民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層面的影響而產生風格不同的建築;建築可謂反映著各個時代的科技、思想與審美觀,是人類文明其中一種面向的呈現。
巴黎、倫敦皆是新舊並陳的國際大都市,也是很有特點與魅力的地方;而兩城市也充斥不少有特色的建築,或古雅、或別樹一幟、或新潮前衛……生長在這樣的環境,呼吸著古典或現代的氣息,人民確實能從中得到有益的成長,散發著別的時空所無法孕育的氣質與識見。
巴黎奧賽美術館前身是火車站,後輾轉化身為美術館,可謂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國際典範。另也說明巴黎在向前奔馳時,對以往的歷史、古蹟亦能珍視愛護。
閱讀與旅行的重要
李先生認為閱讀能讓一個人如乘熱氣球或火箭,到一個更高點去看這個世界,使自己的觀察面變廣。論及自己印象深刻的書籍,李先生指出十九世紀英國的建築理論家―約翰·拉斯金寫作了有關中世紀威尼斯的建築,影響所及,讓是時的普通英國老百姓也很喜歡中世紀的威尼斯建築。
約翰•拉斯金,把威尼斯視為一顆「迅速融化在茶裡的糖果」,一心拯救陷於頹圮敗瓦的威尼斯建築,花掉一年多的歲月,繪下三千張圖稿,結集成《威尼斯的石頭》。這石頭的價值要比鑽石永恆,因為作品把一個城市的盛衰保留下來,給世人真實呈現她的美與醜。(摘自網路)
盧毓駿老師是李乾朗的恩師,中國文化大學宮殿式建築與植物園的科學館等是其設計;另席德進與林衡道也都影響了李先生從事對古建築的探究與熱愛。再者,李先生以為自己喜愛旅行,常會按圖索驥去台灣各地觀覽古蹟,也激勵其自早年就研究古建築的滿懷熱情。
據百科資料:「拉斯金(前所提及的約翰·拉斯金)從小就有廣泛的旅遊經驗,且深受影響。旅遊經驗奠基他的品味和擴充他的經驗,他和他的父親一起拜訪住在英國鄉村的客戶,帶他見識了英國的風景、繪畫、鄉村建築。」回應李先生所言,「旅行」確實開拓人的眼界,打下我們生命可以無限開展的基石。
古蹟保存的取決、欣賞與知識
李先生提出古代的建物不須逐一保存,它有篩選的過程;數量少或在人類文化史上占一席之地,成為保存與否的考量重點。
李先生又發抒:「有時完整的建築物不會吸引人,而是廢墟的建物,它洗盡鉛華,才是最美的。」其又闡明釐清中國建築家梁思成所說的「整舊如舊」;李先生認為「如舊」是指修護上是採取舊方法整修古蹟,並非指外貌要恢復與舊建築一致。
李先生又告訴我們,中國古建築屋頂四邊做成是斜的,如太和殿,是最高級的屋頂,叫做「廡殿頂」,源自於商代,其建築造型乃寓有「澤被蒼生」之意。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該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廡殿頂,古稱阿房、阿殿,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摘自網路)
對無法維護的古蹟所產生的惋惜
南投竹山的《林家 敦本堂》是李乾朗先生覺得十分具有美感的傳統建築,惜在九二一大地震建物傾斜後,政府與屋主並沒有極力保存下來。
以雕工精美著稱全台灣的竹山敦本堂,全毀於九二一大地震,林家已下的木構全數拆除贈予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摘自網路)
竹山鎮蔡園路的敦本堂是台灣十大古厝之一,也是全台灣木雕最精緻的古厝,為兩落式建築,第一落是馬背式,寬大的簷廊有華麗的鏤刻;第二落是正堂,屋頂為硬山式。下圖這扇太師壁雕牆是林家唯一保留下來的紀念物。(摘自網路)
對學子的諍言
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並投注心力,不問回報。
李先生言:「古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錄音帶」;誠如訪問的李文儀小姐所言:「古蹟反映了人們當時的思考方式與審美觀。」尊重、愛護古蹟的確是文明的政府所應致力而為的。古蹟為我們見證過去歷史的存在,讓我們了解不同時代人類的發展與生活內容,觀察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思想與審美內涵……有如此的時空讓我們與過去接軌,可以涵培思古之幽情,並供給我們如何讓未來更美好的省思,我們怎能不珍愛古蹟,並親近觀摩之?
從台灣來看古蹟、古建築,我們應敞開胸懷,意識到歷史的存在是客觀的,不容抹煞!所有曾經駐足的政體、文化、種族等,如同地層般,層層鮮明,也共同構成、形塑了台灣的地貌。沒有人能否認西班牙、荷蘭、明鄭、日本、中華民國等歷史、政體的存在與影響台灣;目今相關的史蹟、建築等也依然留存,在台灣土地昂首盤桓,訴說過往的白雲蒼狗。所以不必反抗日本殖民留下的痕跡,也不必迴避中國文化的遺留,古蹟建築可以共存,人類、文化間怎不能跨過鴻溝,彼此回眸、交流與共鳴呢?
國立臺灣博物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以該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摘自百科)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將台灣視為各種建築的實驗地,今日留存許多融合歐美、並依台灣當地國情、風候與文化所創塑的建築,為台灣增添不少殊異而美麗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