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彩畫·詩情淡水暮色

淡水暮色一.png

(摘自網路)

詞:葉俊麟            曲:洪一峰

()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

啊...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

啊...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淡水河又名淡江、稻江,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是孕育生命的母親河

               維基百科如是說:「淡水河水系主要由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三大支流匯集而成,並以大漢溪為幹流,大漢溪同時也是最大的支流,三大支流分別由北、東、南三個方向流進臺北盆地。新店溪與大漢溪合流點位於板橋區江子翠,匯合後以下河段稱為淡水河本流,也就是狹義的淡水河。」

淡水河系.png

              曾偉的〈淡水河系〉(《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96年8月號)一文又說:「淡水是北臺灣第一大河,也是臺灣第三大河川,河水充沛,流速緩慢利於航運,自原住民時代起就一直是臺北盆地的重要運輸動脈;今日,淡水河系供應北臺灣五縣市至少六、七百萬人口的民生用水,如果沒有淡水河系就沒有北臺灣的發展,可說是北臺灣的母親河。」

 

〈淡水暮色〉的「淡水」應指稱今日的淡水區,舊稱滬尾;是處中西文化交流,風味殊異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於西元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漸成為外國商人雲集之地……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臺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臺灣的門戶。到了日治時代,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本殖民政府在佔領臺灣後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之間又有鐵路運輸之便,終而使基隆取代了從前淡水在北臺灣的地位。然而淡水憑藉著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資本,仍然維持著一息尚存,也讓它繼續成為北海岸一帶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河川有飲水灌溉、運輸交通之利,自古即易成為各鄉鎮聚落賴以為生且發展商業、文化的重要契機。因地理位置與歷史機緣造就淡水於清末形成著名的通商口岸,不但是商業因而發達,且外商雲集,讓淡水市鎮部分建築外觀呈現洋風洋味;而諸如加拿大裔的傳教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1901年)—更進一步落實外國的宗教與文化,使淡水於現代文明的洗禮下更往前邁了一步。

牛津學堂.png

馬偕博士與牛津學堂的學生合影。(圖片來源:真理大學宗教學系馬偕與牛津學堂)

 

淡水美景聞名已久,河山秀蔚,臨海處又壯麗遼夐

                第一段曲詞一開頭作者即言:「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淡水位在河海交會處,觀音山秀雅翠麗,大海博大浩渺,可謂兼有婉媚與浩湯兩種風情。無論夕暮霞光是映照在河上、海面、或河海交會處,都能呈現絕佳的風情。作者用「五彩」將黃昏雲嵐的燦麗炫目、多彩繽紛予人視覺直接的饗宴;我們彷彿走進一幅雲霞渲染、晚風輕拂、水光接天的風景畫裡;作者正以彩筆繪製著這詩情畫意的景象,滌蕩感染我們五官。

     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倒返來」。葉俊麟先生有對人愛的關照,視野所及不僅是自然風光的美好而已;人的活動、生活生存的概況也是他關懷描寫的對象。淡水下游的老百姓多數靠海吃飯,但大海無情、風波無定,這些漁民的家人一定也心懷忐忑,希望他們的捕魚親人能日日平安豐收。所以此句將漁民家人在岸邊翹首盼望、焦慮而期待的模樣與身影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也生發無限憐憫的情懷!

     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啊...幽怨的心情無人知。」岸邊是等待的老女老幼,不久迎面的景象應是一家團圓的天倫圖,總是歡聚熱鬧的場景。但作家還關注著另外一種無奈淒苦的境遇;盈盈樓上女,撩撥哀怨的琴音,在歡鬧聲中似乎裊裊娜娜、若續若斷的飄盪著,細心良善的作者捕捉到了,也觀察到了。辛棄疾有一闋詞作—〈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提及的元宵夜燈,好似一夜春風來的百花綻放,街市熱鬧非凡、人聲雜沓;滿眼繁華喧囂直至最末的畫面竟然是燈火凋零下,暗巷裡那個不起眼、顯得蕭條淒清的身影。由於整首詞幾乎是熱騰香彭、金燦耀目的氣氛與景致,因此句末的疏冷孤絕就顯得特別的突出。這樣的對比也出現在〈淡水暮色〉:上一句是漁港眾人的擁擠喧鬧,下一句是青樓女子兀自一人的幽怨感傷,兩相對比下,也產生了突然間滋生的一種孤冷哀傷的情緒;這樣的情味與辛棄疾的〈青玉案〉有一種情近的相契,也是文學家敏感多愁的心靈才會擁有的心情與觀察。 

 

月上柳梢頭,人潮漸散,情趣愈濃

       明末文人張岱的〈晚遊六橋待月記〉一文說到:「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整篇文字最主要在陳述自己品賞西湖的獨特視角,作者認為當盲從、不識西湖之美的凡塵俗人匆匆離散後,在幽靜的氣氛下,悄悄皎月升起當空,此際才是西湖展現她最嫵媚絕俗的風姿。

       而葉先生不愧是一位充滿文學情味的作詞家。當漁人返家、一日的工作結束後,港邊人聲漸息;夜色更濃,月亮不知何時已遙在天際。這月色潑灑的山河是沉靜優美的,葉先生與張岱一樣,懂得品味這孤絕超塵的美:「朦朧月色白光線,浮出紗帽山;河流水影色變換,海風陣陣寒。」月光、山色、幽暗卻還是充滿光影變化的河面、入夜清冷的陣陣海風,讓我們視覺、觸覺等感官跟著曲詞文字一起運作。「一隻小鳥找無伴,歇在船頭岸;啊...美妙的啼叫動心肝。」喜歡大自然的文人,眼光不會只侷促於人的世界;瀰漫感性細膩情懷的葉先生又將視線落在一隻他人不甚著意的小鳥上,諦聽著它的婉轉鳴叫。在月光柔照下,山光水影,風拂鳥囀,淡水「有聲有色」,這幽靜卻豐饒的美妙,也只待有心人、有眼力與品鑑力的人才能感受,也才能傳遞這份美感。

淡水暮色二.png

《淡水暮色》   台灣畫家劉洋哲

 

埔頂風光是最美的「淡水天空線」,紅毛城、牛津學堂到小白宮皆在此,是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地方。

        網路《埔頂攬勝》一文說:「埔頂一帶是顧守淡水河口的美麗山崙(指地勢較一般平原為高的小山丘),臺灣最早與世界接軌的門戶。從西荷時期,歷經明鄭、前清、日治,到當代,不僅是歷史風雲際會所在,也是全台最富異國色彩之地。從紅毛城、牛津學堂到小白宮,不斷述說著淡水埔頂傳奇。」

       維基百科又言:「埔頂地區,指的是淡水境內,因火山熔岩流所形成的五虎崗中的第二崗,清領時期在河濱設有砲台,因此又稱為「砲台埔」,是今日紅毛城,小白宮、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和文化國小所在地,以洋樓、學校林立聞名,最美的「淡水天空線」,早年更是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地方。此山頭因地理位置座落於淡水河口,軍事上極其重要,早年清廷便在今紅毛城下方順著淡水河岸廣設軍事及官方設施,以保障淡水河口之安全,並便利管理往來船隻商人及海員。一百多年前淡水開港後,成為外商洋人的主要居所,也是淡水海關官員宿舍,更是馬偕發祥地,馬偕在此地建立教堂、醫館、學校。1860年淡水開港之後,洋人來到淡水,對於居住上必然有所需求,埔頂地區因為座落於英國領事館與海關附近,面對淡水河口環境優美成為洋人眼中適合居住的地方,大批的洋人住宅區便設置於此處,其中有當時海關稅務司署官邸、私人住宅座落其間,又因來清代淡水的班兵在這一帶也建了若干處班兵會館,成為當時淡水地區新興精華地帶,華洋雜處,欣欣向榮。」

      葉先生在水岸邊駐足徘徊後,轉而向淡水市街走去。依第三段曲詞來看他應該最後站在一個制高點,整體而全面地回顧今日的遊歷。「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黃昏已接近尾聲,夜色四合;可能也暗得景色有限,所以自然信步來到有燈光、人群聚居之處。「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詞裡的「教堂」指的應是馬偕博士當初傳教的禮拜堂;而「心空虛」有惆悵落寞的意思。葉先生掌握住淡水本是西方文化進駐,很有洋風的地方;且馬偕博士當初對淡水在醫學、教育、宗教等實有深入的貢獻與影響力;所以詞中涉及「教堂」是很能點出當地的特色。

淡水教堂.png

1936年倪蔣懷所繪的淡水教堂,目前收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馬偕在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於淡水傳教時,建立該地最早的「淡水教會」。哥德式的紅磚禮拜堂,被認為是淡水教會的特色。而淡水教會在1949年時,創立「重光幼稚園」,也是淡水最早的幼稚園。(摘自網路)

       至於「鐘聲」也是很可以展開討論的部分。「噹噹噹……」,無論西方或東方宗教的場域都有鐘聲相隨。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擊打著作者的思鄉情懷,傳遞著作者旅居異鄉孤愁難眠的情懷;而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悠遠縹緲的鐘聲斷續傳來,引領著靈澈上人一步步返回其心靈的居所;隱隱的鐘聲似乎象徵著佛寺與僧人的信仰。鐘聲一方面是聽覺的感染,也有一種「暮鼓晨鐘」的作用力,給我們心靈一種孤寂卻又反省淨化的力量。葉先生作此詞才接近四十不惑,文人的感性浪漫佔其性靈層面應是較多的;但文人也是多愁善感的,在人間歡愉喧嘩裡其實也對世事的轉眼成空有一種惆悵與預知。「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啊...難忘的情景引心悲」。從「夕陽無限好」至暮色深濃,從熱鬧的漁港到冷落的山河,人世雖說由朝到暮循環不已,但從滄海到桑田,人間好幾世代已經轉易,到底我們能怎麼理解詮釋這短暫且過眼雲煙的人生呢?葉先生最終以這種無語但能言傳的「心悲」模糊的訴說這樣彷彿有所領悟的情懷,也是詩人般的性情才導致情調趨向省思與感傷的氣氛!

淡水夕照.png

《淡水夕照》   陳澄波

  

洪一峰先生所譜的樂曲柔婉悅耳,與曲詞相依貼合,很能引發唱者與聽者的共鳴

        你若隨著〈淡水暮色〉的旋律哼唱,便會發覺曲子的詞與曲配合無間,共同營製黃昏夕嵐、月色山河、漁人倡女、教堂晚鐘等屬於淡水的幽美景致與生活氣氛。當你感到曲詞的情境是高昂軒朗的、或是抒情讚頌的,曲子的起伏亦跟著意興遄飛、或婉轉旑旎。因此歌者能十分盡興且毫不遲疑的表現該曲的內容與情感;唱者淋漓暢快,聆賞者陶醉悠然!

藍蔭鼎  淡水暮色.jpg

《淡水暮色》   藍蔭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ypanda0910 的頭像
    marypanda0910

    明月何皎皎

    marypanda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