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柳》        周邦彥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絃,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柳與魚.png

《柳與魚》         中國畫家吳冠中 (摘自網路)

 

    本闕詞的結構可說先鋪陳送別的氛圍,以「柳」來帶入並渲染離情別緒;接著再敘說送別席宴與剛啟程的情境;最後是表述已遠離好一會兒、追思傷感的痛苦心情。

       該篇是長調,分上、中、下三片。倒底此詞是送行者還是遠行者自陳,個人依詞的內容與情感,較偏向是周邦彥陳述自己「行客」心路的說法。尤其是下片的部分,從文意與情境分析,不似「送行者」的立場;即完全屬於個人感情世界的剖白,是遠行者才有的深刻離情與傷痛。

       自漢以來,送行的河岸兩側便遍植柳樹,古人折柳送別,以表依依離情;所以「柳」樹常常與「別情」是相關涉的。我們看上片,作者以春靄裡嬝娜飄舞的柳絲、拂水的柳條與漫天的柳絮來鋪展離別的氣氛;讓讀者一初始便踏入了濃濃而迷茫的別情愁緒裡。接著以「京華倦客」表達對仕宦生涯的無奈與厭倦;而「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則更進一步刻劃了宦海時起波瀾、浮浮沉沉、來去無定的窘境。

       中片描述餞別宴席,哀絃淒淒;偏在寒食家人共度節日時,隻身遠離親友。時光匆匆、流水無情,倏忽便將行者與送者的距離遙隔胡越了!

                 隨著流光,行客的別情愈發稠濃,難以排遣。從送行時值正午(從「柳陰直」來判斷)至黃昏斜陽,自「望人在天北」迄河岸僅能見到水波迴旋的「別浦」(水流分支的地方)與冷清孤零的「津堠」(渡口的守望所);行客可謂離情無極、愁怨無邊,彷彿充斥於無際的春色裡。最終作者將最刻骨銘心的那一縈迴繚繞的情腸道出:與他「月榭攜手,露橋聞笛」的那一名女子,尤令其難捨難忘。在浮沉的人生裡,究竟什麼應該淡忘?什麼值得芳心暗許、矢志不移的呢?既是「倦客」,則明京華的紅塵夢邈、奔波無功;只有那繾綣真情能溫柔消受,常慰人生苦澀。然當一縷情絲盡付夢魂時,日後也只能「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了!

                 周邦彥在兩宋詞壇是一位「結北開南」的人物(《照花前後鏡》,頁227,葉嘉瑩著),其詞藝術性與音樂性皆造詣很高。我們留心該詞,會發覺其用語十分精緻雅潔,情感起伏多姿,敘事寫景很有層次,可謂代表了北宋慢詞所達至的藝術水平。  

 

柳.png     

中國畫家吳冠中 (摘自網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ypanda0910 的頭像
    marypanda0910

    明月何皎皎

    marypanda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