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庾超然 《觀滄海》(摘自網路)
袁行霈先生以為此詩:「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好詩不厭百回讀》,中和出版,頁39)又說曹操:「力求表現它(大海)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洋在曹操筆下具備了人的豪爽和堅強。」(《好詩不厭百回讀》,頁40)
世界是一個,但什麼樣胸襟的人看出什麼樣的世界。該詩的視角是由上往下俯視,踴躍搖蕩的波濤、碧水連天的無際視野,在胸懷天下、一代梟雄的曹操眼裡也是氣象萬千、俊逸不凡的。大海的翻滾奔騰、包納日星,與海島的生意盎然似乎也和曹瞞欲與群雄逐鹿中原,一統九州的雄大氣概相互輝映。
《世說新語·識鑒》篇一則描述喬玄在見過曹操後說道:「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姦賊。」又曹操於《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文如是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我們在曹孟德對自身的期許與看重著眼,便一目了然他將自己視為危局裡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天下蒼生全繫於己身,有如此的氣度與承擔,確實是亂世之英雄,其詩裡澎拜的大海景致可謂映襯出魏武帝非凡的使命與器識。
袁先生又言:「由於我國古代人民和海洋的關係不像和山河那樣密切,所以過去以海洋為題材的詩不多」(《好詩不厭百回讀》,頁39)反觀我們台灣,四面皆海,雖不似大陸廣袤,但我們與海洋親近的機會真是不少;我想台灣人的胸襟應似廣遼的大海,充滿前進的活力與探險的勇氣。我們的祖先,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在險惡的風浪裡駛向陌生的島嶼,那可是擁有「賭著性命」的魄力呢!我們絕不能以自己陸地的狹小而自卑,我們的血脈流著要追求更好生活的企圖,並且不與現況輕易妥協、示弱;那是台灣人的精神、台灣人的氣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