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績-《野望》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34108.jpg

 

   「皋」一般解為水邊地,然我以為此詩視角必立基於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詩中的人、景、物;「薄暮」是太陽下山、黄昏之際。人站在一個制高點,望向遙方,又是一日將盡時,會有什麼情懷湧上心頭?

   「登高」一向是中國詩歌的主題之一,文人藉此抒懷言志的方式。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部,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之渙《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詩皆是在登高望遠、無盡廣遼、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對自我遭遇與生命境界的感悟。

    王績雖是個田園詩人,選擇、欽慕伯夷、叔齊隱居山巖、採薇而食的山林生活。然人的抉擇無法當下即毅然決然、不再波瀾起伏,難免於日日生活裡時有心潮湧動,在反省檢視裡強化自己當初的抉擇。處於自然山林中,有時迷茫、搖擺我們無視塵寰的初衷;然也是山林的召喚與滋養,使我們再次安穩那淺薄、虛浮、隨俗的塵欲,由沉澱裡再次重燃理念的不懈堅持。

   「徙倚欲何依」,透露了一種難免的徬徨,抗拒世俗的憂懼。「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卻在山林的逍遙、清淡卻又充滿規律與情味的日常得到力量與對自我的肯定。「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於是遠望、思索裡堅定了隱於野的、不同流合污、清高自持的人生理想與生活姿態。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是我很喜愛的ㄧ對聯。有畫面、有光線、有色彩,充滿想像氛圍。後來到克羅埃西亞首府-札格雷布參觀國立樸素派美術館,觀賞到伊凡・拉布真的作品,即附圖所示,真覺得此畫的畫法(點畫技法)與氣氛有某部份吻合王績此詩句。

    大自然有無窮廣漠的偉大,然山山何嘗不是樹樹構建而成?每一小我的秀美共同完構了大我的雄美,小我各有姿態,又共同塑成大我的和諧。小我與大我在自然界裡融合,我們沉醉、浸淫此碩大的美好,然一個個小我又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那是大自然之所以澎湃、豐富的來由,不是嗎?

    在大自然裡我們沒有被淹沒,只有從中更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獨特性,也更能在大自然裡感受「世界一家」的連結,得到力量與洗滌!

    

arrow
arrow

    marypanda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